熱點評論|天然氣的黃金時代真的結束了嗎?
【Oilprice網6月7日報道】兩年前,世界能源需求增長了2.3%,而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天然氣,其次是可再生能源、石油、煤炭、核能等。當時,國際能源署署長法蒂赫比羅爾(Fatih Birol)認為天然氣即將迎來“黃金時代”,并列舉了三大依據,即天然氣需求激增、液化天然氣(LNG)普及和水力壓裂技術革新。僅僅兩年后,國際能源署就在其最新報告中推翻了這一預測。該如何解讀這一情況?怎樣結合背景看待這件事?
國際能源署“2050年凈零排放路線圖”
該預測基于最近公布的“2050年凈零排放路線圖”。國際能源署認為,如果那些明確要在2050年實現去碳化目標的國家切實兌現承諾,那就無需進行新一輪油氣投資了。這一說法并不包括現有的綠地項目或已經探明的資源。
國際能源署因此大受指責,人們認為該組織提出快速脫碳的“魯莽主張”已經越界。要知道,該組織創建于1974年,旨在應對石油危機,并在遇到重大阻礙時幫助協調集體行動。然而,國際能源署在不斷發展壯大,并擴大其職權范圍,即“從中協調以為各國人民提供安全且可持續的能源”。
人們很容易給國際能源署有關石油和天然氣投資的聲明貼上“革命性”標簽,但事實上,各舉措都是相互關聯、此消彼長的,而該聲明正基于此。這意味著,如果認真對待脫碳目標,那就應該增加對替代能源的投資。國際能源署做出該預測最重要的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政府表明了要在205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目標。然而,這些承諾國為脫碳舉措買單的能力仍備受質疑,尤其是一些較貧窮的國家。
不斷發展的天然氣行業
在過去十年間,天然氣行業已經從一個區域性能源來源迅速發展成全球主要能源之一,這主要得益于液化天然氣的普及。福島核事故后,德國和日本宣布關閉其核動力艦船,并大力發展天然氣能源(后者成為世界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
此外,與煤炭相比,天然氣相對清潔的特性也激勵著各國政府轉向這種更清潔的替代能源。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也開始大力發展天然氣——中國實施的煤改氣政策表明了自身態度。中國上個月的天然氣進口量同比增長26%,創了新記錄。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蔓延,幾乎所有市場都遭受了災難性打擊。但液化天然氣市場經歷了迅速反彈。根據一些分析人士的說法,全球液化天然氣需求量在未來十年可能會上升40-50%。到本世紀四十年代初,需求甚至可能翻倍。既然如此,國際能源署為何堅持認為該領域無需新投資呢?
撲朔迷離的預測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能源署并未明確表示不再需要天然氣。最近的預測是根據越來越多國家承諾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而做出的。截至目前,已有44個國家涉及其中,在全球經濟中占有絕對比例。
目前,液化天然氣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確定性,如其原材料(如礦物和金屬)儲備是否充足和其總體的盈利情況如何等,但國際能源署認為技術問題是最主要的。此外,如果金融機構重新評估碳基能源長期投資的盈利能力,天然氣替代品的可行性有望進一步提高。如果擱淺資產(例如數十億的液化天然氣投資)的風險上升,那廉價資金或將流向可持續能源項目,這些項目在未來幾十年都將持續存在。
對此,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彭比納研究所主任Chris Severson-Baker表示:“(國際能源署)報告表明,這些得到大量補貼的巨型項目(加拿大液化天然氣400億美元的項目)有可能成為擱淺資產,這需要引起私人融資者的注意。”
然而,全球液化天然氣行業并非前途一片灰暗。隨著全球爭相脫碳,氫氣的需求量不斷增長,這有利于帶動液化天然氣行業。國際能源署預計,氫氣的使用量將從2020年的9000萬噸上升到2030年的2億噸,而借由天然氣生產氫氣有利于防止供需失衡。
事實上,各國能否以國際能源署所建議的速度進行脫碳仍難以確定,無論是盈利能力、原材料儲備還是政府追求既定目標的決心都存在變數。不過,國際能源署的最新報告顯示,到2050年實現全社會凈零排放的技術障礙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來源:天然氣咨詢
內容說明:重慶交易中心公眾號所轉載的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傳播以供參考,不代表重慶交易中心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公眾號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重慶交易中心取得聯系,重慶交易中心會及時修改或刪除。